"一个人毕业照"主角:学术要有所成就 遗憾在校没恋爱
今天是安永睿穿上学士服正式告别本科生涯的日子,他的毕业照,仍是一个人。
今天是安永睿穿上学士服正式告别本科生涯的日子,他的毕业照,仍是一个人。
至于课堂人数,少的时候十几人,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人,从来都不存在一个人的课堂。
94年出生的安永睿,年纪轻轻,两撇胡子却异常浓密。不喜欢拍照,也不喜欢晒照片,这一点和他所学专业——古生物学之间,听上去多少有些契合。
“深读”曾以《北大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 这个专业已6代单传》为题,对安永睿及其“网红”学姐薛逸凡进行了深入采访。两年前,穿着白色衬衣、顶着黑色学士帽的薛逸凡为了附和父母来个毕业留念,随手PS了一张图书馆前的“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结果“一个人的毕业照”让大学四年默默无闻的她频繁见诸报端,成了“网红”。
今天是安永睿穿上学士服正式告别本科生涯的日子,他的毕业照,仍是一个人。因为一张“专业只有一人”的毕业“合影”,这位北京大学2012届古生物专业毕业生,连同他的专业一起再次走红网络。
读博是“计划”行事
照片里,安永睿仍是一脸浅笑,厚厚的眼镜框压在鼻梁上,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主要是我会留校,所以可能没有其他同学那么兴奋。”安永睿说,已经被保送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第四纪地质方向直博生的他,一个暑假之后会再次回到燕园继续深造。
安永睿在今日接受“深读”采访时称,自己在考上北大之初就定下了读博的志愿。他说:“高中时就对自然山川比较有兴趣,对于户外旅行也很向往。”
进入北大元培学院后,对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有了充分了解后,他发现古生物是条不错的道路。“对于古生物,我不属于痴迷那种吧,还是理性的。我们国家有丰富的化石资源,化石研究本身很直观而明确,感觉这个方面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所以选择。”
奖学金“年年都拿”
就像外界对他所在专业的种种猜测那样,“是否一个人上课”、“永远的专业第一名也是最后一名”、“奖学金全拿”、“十几个老师围着一个学生转”,对于这个性格内向的男生,人们也知之甚少。
对此,安永睿也一一作了回答。他告诉“深读”,作为跨学科专业,修读古生物学意味着他们既要修地质学的专业课,还要修生物学的专业课,所以元培学院本身并不开课,他们要到在各个学院的课堂上学习,“比如植物生物学要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一起,生态学要和城市环境学院的同学一起,沉积岩石学则要和地质系的同学一起……”
至于课堂人数,少的时候十几人,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人,从来都不存在一个人的课堂。也因而他的成绩要拿到各个学院去做比较和评分,算综合测评。“大学期间成绩还是不错的,这点自信要有。”安永睿告诉“深读”,大学四年几乎年年都拿奖学金,这其中五四奖学金连续拿了三年,“因为是大二评大一阶段,依此类推,所以就是大二到大四每年都有拿到,因为不存在四年都拿的。”
给本科生涯打75分
“稍有遗憾的是,大学四年没谈过恋爱。”安永睿笑着说,恋爱的缺失让他的本科生涯有了一个“坑”,这个坑起码得有25分。
在安永睿的计划里,本科阶段学习、科研、旅行和恋爱是必不可少,学习还行,科研上道,旅行不少,只独独缺一个懂得赏识自己的人。
安永睿告诉“深读”,他也曾经对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几位女生“有点意思”,但不是名花有主,就是认识以后,缺少感觉。
博士阶段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7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6届毕业典礼在该校秋林报告厅举行。安永睿赫然在列,作为古生物学2016年毕业生,成为北大该专业本届的唯一毕业生。
“我们这届元培学院的学生有180多人,只有我一个选择古生物专业。”安永睿告诉“深读”,其他同学选择经济、数学、物理专业的更多。而确定古生物学,是源自他从小对于地理方面的兴趣。
这名贵州男孩已经通过了毕业答辩,并保送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第四纪地质方向直博生。对此,安永睿补充道,“导师跟我聊过硕博阶段的研究方向,对于接下来的几年和更长未来,还是希望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直博生阶段,安永睿要和导师一起搭建中国第一个能够测量碳酸盐团簇同位素的实验室。通过对不同种类有孔虫化石的研究,对地球的古温度信息提供制约,并从而可以反演早期地球古海洋的演化历程。”安永睿的一位指导老师李书宁告诉“深读”。拿到本科毕业证之后,安永睿将开始一段从云南到西藏的暑期旅行。
每年只有一个毕业生的低频率,让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存在。这个寂寞和冷僻的专业,自从北大在2008年设立以来,总共毕业了6个学生,被媒体称为“六代单传”。
我毕业之后,古生物学只有一个大一的在读了,大二大三都没有学生。”所以,要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需等三年,安永睿说。
转载须知:为了社保知识、政策、法律和资讯的普及与分享,社保100网欢迎您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
转载来源:社保100网,转载链接:https://shebao100.cn/news/2708.html
我来说两句
最新评论